头像

这一核医学市场数据出炉,国产企业如何实现突围?

2025-07-28

2025-07-28

来源:器械之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


随着核医学发展及临床需求逐渐提高,以SPECT/CT为代表的核医学影像设备装机逐年增长。近期,业内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招投标数据显示,SPECT/CT设备呈现出井喷之势,不过榜单几乎被进口品牌西门子医疗、GE医疗垄断,国产品牌光脉医疗引进的以色列技术虽榜上有名,但成交量仅1台。


01

SPECT/CT迎来高速发展期


SPECT/CT是核医学基础显像设备,对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,在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、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。其适用核素获取难度低、显像药物种类多,可广泛用于骨骼、心脏、内分泌系统、呼吸系统、泌尿系统等相关疾病的诊断。


当前,核医学正处于诊疗一体化发展趋势,针对核素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估,SPECT/CT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,其临床适用场景的拓宽,造就了当下市场的井喷之势。


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全国单光子设备保有量已攀升至1044台,较2019年(903台)增加了15.6%(141台)。结合2024年成交数据和2025年上半年数据分析,至2025年底,全国单光子显像设备保有量将超1200台。


02

国内多家企业布局SPECT/CT赛道


国内SPECT/CT技术及市场长期以来被进口品牌垄断。本世纪初,北京滨松从日本滨松光子引入SPECT技术,经过多年学习研究,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HP6601型单探头SPECT设备;之后,深圳贝斯达也推出了BDH-180型双探头SPECT设备。限于国内发展起步晚、市场增长慢、技术相对落后、品牌影响力差等因素,国产品牌SPECT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未能破局。


2017年,永新医疗联合清华大学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ET632型SPECT。据悉,该产品是国内首台可变角度双探头的通用型SPECT,结合其多项核心技术和临床创新功能,使国产SPECT第一次迈入主流市场。


2023年,永新医疗在清华大学强力支持下,进一步破局SPECT/CT技术和市场,成功推出了具有24排CT物理探测器的Insight 四维定量SPECT/CT,一举打破了进口品牌对高端SPECT/CT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,并掌握了全部自主知识产权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了“该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,而且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”高度评价。


除上述企业外,国内布局该赛道的厂家还有中核粒子、赛诺联合等;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数据显示,以上企业相关产品暂未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。


03

国产企业如何实现突围?


近几年,中国企业在SPECT/CT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,对产品性能、硬件配置全面升级,并基于临床需求开发创新功能,设备整体水平已有显著突破,但实现市场突围仍面临巨大挑战。结合国内当前情况看,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驱动均不可少。


从政策端看,国家高度重视核医学产业发展,“十四五”规划已将核医学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;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科技部、公安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《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,除此之外,四川、浙江、广东等地还出台了省内相关计划,使核医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。


从企业端看,除专注核心技术研发外,还应在品牌建设、市场推广,特别是在设备临床应用价值挖掘上发力。


以永新医疗为例,该企业主持了科技部“十二五”、“十四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参与了科技部“十三五”、卫健委“十四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围绕SPECT/CT产品的技术创新及其在肿瘤、心肺血管、儿童、泌尿和内分泌系统等关键临床问题开展研究,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医紧密合作,构建核医学诊断临床新路径和完善的产品应用体系,全面推动医疗装备国产化进程。


——


核医学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工具,在临床诊断、治疗和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以SPECT/CT为代表的核医学影像设备也迎来了发展黄金期。结合2025年上半年SPECT/CT设备市场数据,业内应从多维度审视,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,助力国产SPECT/CT早日实现市场突破。对此,器械之家也将持续关注报道。

相关阅读

更多
  • 强强联手!富士推出首个手持式超高频3D 超声设备

    2022-02-28

  • 北美首个临床订单,联影“史上最强PET/CT”安装

    2022-05-23

  • 德国制造了世界最大医疗设备,重670吨四层楼高!

    2019-10-30

  • 世界首个白内障手术机器人,获3.7亿投资

    2022-07-27

  • 费森尤斯医疗4008A(TM)血液透析设备在华上市

    2019-09-20

  • 北航教授亲自挂帅,中国眼科手术机器人

    2022-08-17

评论

请登录后参与评论...